中文名

黄杏秀

外文名

CeciliaWong Hang-Sau

别名

秀姑

星座

白羊座

身高

162cm

职业

演员

配偶

陈百祥

出生地

中国香港

出生日期

1956年4月14日

国籍

中国

性别

民族

汉族

代表作品

绝代双骄

天龙八部

十三妹

茅山僵尸拳

3演艺经历

黄杏秀,出生于1956年4月14日的香港影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才貌双全的优秀演员。她祖籍广东,出生在香港。[1] 老公是笑星陈百祥。    

1976年,她同时考取大学和无线电视台第四期艺员训练班,并两头学习。后来,她弃学从艺,专心研习表演,训练班毕业后,参加拍摄了电视剧《风云》、《龙虎双霸天》、《威水世家》、《飞鹰》等,香港亚洲电视台拍摄20集电视连续剧《阮玲玉》,请她主演。她断然拒绝台湾重金拍片约请,专心塑造阮玲玉这一角色。《阮玲玉》剧集播映后,黄杏秀一炮走红,被称为“小阮玲玉”。黄杏秀早期拍摄的影片《北斗星》、《新苏小妹三难情郎》等都是文戏,也未引起观众多大注意,这一时期,黄杏秀演的都是文戏,多数饰演娇滴滴的千金小姐与大家闺秀。1978年,她与当时同样刚出道的张国荣一起合拍了电影《红楼春上春》,但是她不知道其他演员有色情戏,她与张国荣等人稍后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同年,她在刘家良导演的功夫片中改变了戏路,作为一名功夫片的新秀,黄杏秀有一股清新浪漫的青春气息,从此拍摄了《螳螂》、《神打小子》、《少年黄飞鸿》等功夫片。拍戏时她身上留下斑青紫肿,伤痕累累,她认为拍功夫片虽辛苦,总比那些意识不良,色情挂帅的影片要好得多,她拍的影片有《鬼与功夫》、《风尘女》、《扮野小子》。 1979年,黄杏秀与黄元申合演《绝代双骄》在剧中饰演铁心兰,该剧上映后引起轰动黄杏秀也成为令人注目的新星,1988年,无线重拍该剧,演铁心兰的是当时的当红女星黎镁娴,虽然黎的古装扮相在当时的无线花旦中是数一数二的,但看过她造型的人都认为她还难以和当年的黄杏秀相媲美,接着黄又拍了许多古装剧集,著名的有:《十三妹》、《天龙八部》、《陆小凤》、《一剑震神州》等,而她在82年版的《天龙八部》中一人分饰通情达理的阿朱和活泼娇纵的钟灵这两个性格迥异的角色,更使其演艺事业达到高峰,这部由金庸巨著改编的连续剧长达50集,于1982年播映,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名剧。黄杏秀拍了一些优秀的剧集,并由于外型好,演技出色,成为无线的当家花旦之一。 黄杏秀不仅古装剧演得好,时装剧也演得相当出色,她曾演过时装剧《一屋两伙三人行》和《小夫妻》,在《小》一剧中罗志强演一位对摄影着迷的大学讲师,黄杏秀演个性温柔的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好太太嘉嘉,此剧由于颇受欢迎,故经常重播,几乎成为无线的长寿剧。

黄杏秀

黄杏秀

黄杏秀在1983年约满后离开无线,曾为邵氏电影公司拍过几部古装电影。后来赴台湾拍摄了一部电视剧《江湖夜鱼十年灯》很受欢迎。1985年初她生了一场大病,住院半年,夏天,她推掉了《小凤仙》一剧的邀请,回香港继续治病和休息。 那一阵,黄杏秀返港的消息刚传出,亚视就抢先无线一步,邀请她主演《阮玲玉》黄杏秀深深敬爱这位红颜薄命的三十年代电影明星,虽然她当时身体不好也一口答应了。1986年底,黄杏秀健康好转,无线立即邀请她拍录剧集《少林与咏春》希望她能扮演“咏春派”的开山宗师,但是黄腰部伤痛仍未痊愈,不能出演武打戏,结果无线改请米雪扮演此角,直到1988年初,黄杏秀才接拍无线的录像剧集《南拳蔡李佛》在剧中扮演一位名妓,该剧上映时,观众竞相观看,收视率大大压倒亚视同期播出的黄金剧集。 正当无线与观众为黄的再度走红而兴奋不已时,她却与陈百祥举行了婚礼,婚后她不再拍戏,只是参加一些慈善演出。1991年黄杏秀曾同香港明星演出团来内地,为内地受灾地区的人民进行赈灾义演,所到之处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黄杏秀的家人定居美国,黄杏秀与陈百祥周游世界各地最终发现还是香港好,所以不作移民打算。

黄杏秀

黄杏秀

杏花薄粉轻红,象征着春意盎然。阿秀是公认的古典美人,自然会“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众星拱月成了TVB力捧的第二代三花之一,第一代三大花旦是汪明荃、李司棋、黄淑仪。第二代力捧的三花旦是黄杏秀、郑裕玲、赵雅芝。在《天龙》中一人饰演阿朱和钟灵两个角色,此乃轰烈殉情之“红”,彼乃活泼可爱之“闹”,真可谓“红杏枝头春意闹”,相传东吴医生董奉为人治病不求报酬,只需患者载杏几株,数年后蔚然成林,“杏林”遂成医德之代称。慈善公益事业中屡屡可觅阿秀之芳容,德高望重。可惜杏花生命力不强,一遇风吹雨淋往往从枝头脱落,随着光阴推移,阿秀在广大金庸迷心中也如过眼云烟。[2]黄杏秀倾情诠释着阿朱,她那机智又自信的微笑,她那一低头似水莲花般的温柔,她那为爱付出一切的绝望又甜蜜的表情永远留在大家的心里,再也无法忘却。

4主要作品

电视剧作品

1975年

《小妇人》饰 张爱竹

《乘风破浪》

黄杏秀

黄杏秀

《民间传奇之金玉奴》饰 金玉奴

《民间传奇之红楼梦》饰 晴雯

《民间传奇之杀狗记》

1976年

《少年十五二十时》

《大江南北》

《CID》饰 女店员

《无花果》

《诸事丁》

《北斗星之阿诗》饰 阿诗

《狂潮》

《逼上梁山》

《陆小凤之金鹏之谜》饰 孙秀青

《七女性》

《民间传奇之苏武牧羊》

《民间传奇之关汉卿》饰 赛帘秀

《民间传奇之碧血扬州》

《民间传奇之宋景诗》

1977年

《杀手神枪蝴蝶梦》饰 蝴蝶

《一屋两伙三人行》饰 鲍嘉嘉

《陆小凤之决战前后》饰 孙秀青

《一十三之花劫》

《民间传奇之牡丹仙子》

1978年

黄杏秀

黄杏秀

《小李飞刀》饰 林仙儿

《星期日首映》

《陆小凤之武当一战》饰 孙秀青

《行运一条龙》

《青春热潮》

《1+1》

《魔剑侠情》饰 林仙儿

《一剑镇神州》饰 余翠翠

《幻海奇情之游戏》

《花街总司令》饰 菁菁、飘飘

1979年

《绝代双骄》饰 铁心兰

《神龙五虎将》

《楚留香》饰 宫南燕

《小夫妻》

1980年

《风云》饰何思雅

《乱世儿女》饰 楚红

《龙仇凤血》

黄杏秀

黄杏秀

1981年

《飞鹰》

《龙虎双霸天》饰 游若秋

《威水世家》

《英雄出少年》饰 方咏春

1982年

《天龙八部之六脉神剑》饰 阿朱、钟灵

《天龙八部之虚竹传奇》饰 钟灵

1983年

《十三妹》饰 何玉凤

《迷离夜之菲林幽魂》

1984年

《故乡情》

《少林小福星》饰 段玉瑶

《老爷大过天》饰 邱信方

1985年

《阮玲玉》饰 阮玲玉

《江湖夜雨十年灯》饰 萧湄

1988年

《南拳蔡李佛》饰 徐小玄

电影作品

黄杏秀

黄杏秀

1976年《北斗星》

1976年《神鹰·蝴蝶·鳄鱼头》 

1976年《新苏小妹三难新郎》饰 苏小妹

1976年《大乡里与扫街添》

1976年《捞家邪牌姑爷仔》

1976年《她的爸的妈妈的》

1977年《飞虎相争》(又名《咏春》)

1978年《螳螂》饰 芝芝

1978年《鬼马功夫》饰 小梅

1978年《黑煞》

1978年《四两搏千斤》

1978年《红楼春上春》饰 林黛玉

1979年《鬼影神功》

黄杏秀

黄杏秀

1979年《陆小凤与西门吹雪》

1979年《茅山僵尸拳》饰 阿菲

1979年《四大跛拳》

1979年《醒目仔蛊惑招》(又名《功夫精》、《肥龙功夫精》)

1980年《扮嘢小子》饰 老板娘

1980年《黄飞鸿与鬼脚七》

1980年《笼里鸡》

1981年《千王斗千霸》饰 张小咏(杀千刀)[3]

1981年《一老一少一根钉》

1982年《浣花洗剑》饰 小公主

1982年《小子有种》饰 沈秀玲

1991年《豪门夜宴》

音乐作品

黄杏秀

黄杏秀

《新苏小妹三难新郎》

音乐CD专辑:《一条冷颈巾》在新加坡灌录

语言:粤语

类型:专辑

出品公司:东尼机构

出版日期:1980年

第二张个人大碟与宝丽金合作

出版日期:1984年

5人物评价

1979年版《楚留香》群星汇集,黄杏秀演宫南燕就如同在星空中划过一道耀眼的寒光,令人无法忘怀。宫南燕一袭白衣出场,眉宇间流露的傲慢、不屑、鄙视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质,令观众一下子就记住了她。接下来,黄杏秀将宫南燕工于心计,内心嫉妒厌恶一面,在细微的动作中,轻描淡写的表现了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她的眼神,满载心计,目光锐利,横目一扫,望尘莫及。铁心兰一角奠定了黄杏秀的古装武侠剧一线花旦的地位,见过这个版本的人少之又少,见过的观众,均异口同声称赞黄杏秀古装扮相。与此同时,忽然发现她是一个如此耐看的女子,随着铁心兰的情感遵循原著表达,深切的体会到她的矛盾与痛苦。在她温婉娇柔外表下,有颗如此坚毅的心灵,而又如此矛盾的情感。望着她双眸所含的凄楚,却又掩不住内心愁苦,忽然明白的铁心兰尴尬,到底爱的是谁?也只能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吧!触痛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怜之,爱之。阿朱与钟灵,从造型上,就没有分辨出来是由黄杏秀一个人来演的。

二种不同性格,二个不同身份的女子,在她演来得心应手。钟灵是明朗的,娇俏可人,十分可爱的,而阿朱是灰暗的,带着蓝调的柔情似水,温柔婉约的。跳跃与含蓄,在黄杏秀演来是游刃有余。她演钟灵时而贬眼装作不耐烦的样子、困扰抚头的样子,一派天真。她演阿朱时,明眸波横,睿智暗藏。从开始的时候情窦初开,到后面的欣喜安慰,一切的情感都在她眼波里,尤其是她眉目之间那份心事,令人久久难以割舍。整剧观赏下来,也没有注意到是同一个人在表演,令人惊叹其演技精湛。黄杏秀称之为秀姑,带着几分侠气。秀姑个子娇柔小巧,平素说话温文尔雅,她的拳脚动作却是质感与美感兼具,刚柔并济,绝非一般女演员的花拳绣腿可比。黄杏秀也慧黠的,她能抓住每个角色的要害,令观众产生共鸣。